身有基地雙飛翼 筑夢天空任我飛
——走進航空航天科教實踐基地
發(fā)布日期:2015-07-06 供稿:宣傳部 張愛秀 攝影:大學生記者團 劉筼瑄
編輯:新聞中心 辛嘉洋 閱讀次數:
在北理工南門,有一座不起眼的三層小樓房,沒有迥異的構造,沒有華麗的裝潢。露天的樓梯上,青灰色的石板磚,偶然會發(fā)現幾絲裂紋,樓層的連接處,還有幾片昨夜下雨時吹掉的落葉。七食堂,伴隨著新食堂的崛起,似乎被學子們遺忘在校園的某個角落里。
但,也是在這里,出了2011年“挑戰(zhàn)杯”大學生課外學術作品競賽一等獎和2014年“飛航杯”第二屆全國未來飛行器設計大賽唯一的特等獎,科研類全國航空航天模型錦標賽一等獎,中航工業(yè)杯——國際無人飛行器創(chuàng)新大獎賽創(chuàng)意新星獎……
七食堂三樓就有這樣一個航空航天科教實踐基地,這個地方,你知道嗎?
為學生打造一個自己的家
踏入基地的門檻,竟別有一番洞天。1200㎡的開闊空間里,流線型的建筑、富有藝術感的設計、整齊有序的布局,讓人耳目一新,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都找不到餐廳的痕跡。多功能展覽廳,飛機、導彈、火箭、衛(wèi)星模型在柜臺上依次排開;光滑的地板上,倒映著曾在比賽中一舉奪冠航模作品的影子;三軸轉臺、并行仿真計算機、飛行器組網飛行系統(tǒng)、多功能環(huán)水槽、多功能附面層實驗臺、煙氣流線儀、激光切割機、雕刻機、各種小型加工車床等先進實驗儀器及設備,安靜地守在實踐區(qū),等待學子親手把課本上的知識付諸實踐;飛行控制仿真實踐區(qū)里,幾個學生正通過三軸轉臺、姿態(tài)傳感器進行模擬飛行實驗……
來實驗基地參觀的,既有本領域愛好者,也有其他專業(yè)的學生,更有從小就對航空航天有濃烈興趣的中小學生,走出這道門時,他們都發(fā)出了同樣的感慨:這里是通往航空航天的科學殿堂。但對于宇航學院的學生來說,這里更像他們自己的家。
七食堂三樓曾經是個風味食堂,2010年,在新食堂開始使用后學校為了加強學生創(chuàng)新基地建設,將這個曾經非常紅火的食堂進行了改建,在這個改建過程中,學校各部門和學院上下做出了很多努力:國資處對于房屋的調配改建維修,教務處和實驗室設備處對于展臺儀器設備的支持,學院領導和師生的齊心動員,共同打造了航空航天科j教實踐基地,從此這里成為了航空航天愛好者的一塊“風水寶地”。
“從一個什么都不會的學生,到做出一架飛機,再到天空試飛,你能體會他內心的成就感有多大嗎?”劉莉既是實踐基地主任,也是宇航學院的老教師,她更懂得學生們“真正想要什么”。為了打造這個家,劉莉當起了“總設計師”,比自己家裝修都要上心。從一開始對炊具和煤氣管道的拆除,到最后實踐基地的設計、清潔、搭建,劉莉一步也沒離開過。“懂飛機的都知道,飛行器不美就不能稱之為飛行器,在基地建設時,我們不僅要體現功能性,還要體現出美感。”順著劉莉的指尖,一條條沒有隔斷的通道展現眼前。“給學生們充足開闊的空間供他們自由發(fā)揮。”
做一架“載夢飛翔”的飛機
研二同學劉真暢,就在這個大家庭長大。“我想做一架能體現我創(chuàng)意的飛機”,劉真暢在大二那年,走進了這個基地,加入航模隊,從此就再也沒離開過。從初來乍到時,師兄手把手“傳幫帶”,到現在成為團隊的核心,劉真暢把“最美的時光”無怨無悔地交給了基地。他的團隊,在這兩年間,結合北理工獨有的導彈設計理論,做出一架“深入樓宇之間、精確擊打車輛等小型目標”的“低空無人機”。這種在美國大片里才能看到的戰(zhàn)斗機,被劉真暢搬到了現實中。
“不是所有新點子都能變成實物”劉真暢說。直到今天,他仍然忘不了那些在電腦畫圖的日夜,忘不了第一次在淘寶購置飛機部件的興奮,忘不了第一次加工出飛機模型的歡呼。讓他收獲最大的,還有這五年來,航模隊的團隊友誼。比賽期間,團隊就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一起,“有時三天后就要上戰(zhàn)場,前一天試飛時模型掉下來摔了,還要加班進行補救。”劉真暢的團隊里,在比賽的一周內,晝夜工作是常態(tài)。隊伍里10個人至少留5個人堅守陣地,其他人在座位上小憩一會,立刻進入備戰(zhàn)狀態(tài)。
如果說劉真暢的飛機贏在創(chuàng)意,那楊鵬斌的飛機就拼在技術了。他們團隊設計的飛機既可以進行目標識別、又可以抓取實物送到特定地點。做這架飛機對于楊鵬斌來說是一件非常酷炫的事,“這和‘神盾局特工’里的多旋翼偵查飛機不一樣,我們的飛機是用來抓取貨物的”。楊鵬斌介紹說,從無人機送快遞到海上進行物資補給,這個小飛行器的應用將會越來越普及。“每學一些新知識,我的腦子里都有很多新想法盤旋,如果沒有這個家,他們就永遠都找不到降落的方向。”楊鵬斌即將帶著他的作品參加今年的中航工業(yè)杯比賽,對于他來說,結果并不重要,讓他尤為珍視的是,一次次和隊友們放飛夢想的過程。
在這個基地像劉真暢和楊鵬斌一樣活躍的骨干有70多人,基地建立至今共有345人次獲獎。面向全校的公共實踐課使得制作飛機模型不再是宇航學院同學的專利,各種民機、軍機、小火箭等的出爐,承載著來自不同學院的每個同學的夢想,理工科的學生不善言辭,沒有華麗的辭藻勾勒夢想的形狀,沒有豪邁的語言激揚不變的信念,但讓飛機載夢飛起來,永遠不在話下。
我們愿意在背后做助夢人
“他們筑夢,我們就是他們背后的助夢人”基地副主任王正平說。仔細觀察,在展廳陳列的一張張照片里,很難找到老師的面容。但事實上,每次比賽的整個過程、每一個精彩的瞬間,老師們都陪伴在航模隊的身邊。只不過,他們刻意把自己的身影,隱藏在學生的身后了。
王正平是歷屆航模隊的指導老師,每年為了陪航模隊參加比賽,犧牲自己假期時間,幫著調度大車、和學生一起搬運飛機模型、領學生們去大興試飛。25歲的年齡差,非但沒有產生鴻溝,反而拉近了他和學生之間的距離,學生們早已把他當成隊伍的一員,私下里親昵地稱他為“大隊長”。
和王正平一樣默默付出的,還有其他兩位實踐課代課老師。“這哪有什么課題費,有時我們還會自己搭點”,教飛行控制系統(tǒng)實踐課程的老師徐軍笑著說。無所謂個人得失,讓徐軍樂此不疲的原因只有一個——為這群有夢想的學生插上飛翔的翅膀。“我不僅會把課本里的知識轉為實踐操作,還會把以前研究過的課題、科學前沿開發(fā)成技術為他們提高本領”,楊鵬斌的飛機控制器就在徐老師的指導下受益匪淺,他使用了徐軍老師的PID比例積分微分控制器算法,優(yōu)化飛機飛行參數,提高了成功率。
于勇老師的流體力學也讓同學們開足了眼界,他的風動通道和循環(huán)水槽,讓抽象變得更直觀,學生們可以清晰看到,不同特質的流體流過飛機機翼時的形狀。但這并不能滿足于勇的要求,他經常對學生諄諄教誨,“我不希望當別的學校學生都處于理論設計階段時,你們還停留在概論階段”。
學校的支持,學院的努力,老師的付出和同學的勤奮,清晰勾勒出了一套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課內教學與課外教學有機結合的實驗教學體系,在這個體系中,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高水平的科學素養(yǎng)、勤于實踐勇于探索的進取精神呼之欲出。“宇航學院今后將繼續(xù)發(fā)揮基地在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能力培養(yǎng),航空航天的科技創(chuàng)新和科學普及等方面的作用,將其打造成航空航天產品認知展示、實驗教學、實踐創(chuàng)新為一體的實驗教學綜合平臺。”宇航學院黨委書記于倩信心滿滿地說。
隨著校院兩級對航空航天創(chuàng)新實踐基地的不斷投資與建設,基地已成為每一個懷揣航天夢想學子的“霍格沃茨”,這里沒有作業(yè)的束縛,沒有刻板的說教,在這里,他們有夢想,有自由,有一群無私奉獻的老師,有一幫志同道合的伙伴,相信他們的未來定能勇做“創(chuàng)客”,在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的蔚藍天空自由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