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理工龍騰教授、姚裕貴教授、肖益民教授入選2012年度“長江學者獎勵計劃”
發(fā)布日期:2014-01-02 供稿:人事處 施瑞 編輯:新聞中心 段煉 審核: 閱讀次數(shù):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2012年度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講座教授名單,全國共有210人入選2012年度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講座教授,其中特聘教授163人,講座教授47人。我校信息與電子學院的龍騰教授和物理學院的姚裕貴教授當選2012年度“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由數(shù)學與統(tǒng)計學院推薦的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的肖益民教授當選講座教授。截至目前,我校共有 “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22人、講座教授5人。
“長江學者獎勵計劃”自1998年實施以來,得到了社會各界尤其是學術(shù)界、高教界的高度評價。教育部于2011年頒布了新的《“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實施辦法》(教人[2011]10號),新的“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繼續(xù)實施特聘教授、講座教授項目,每年支持聘任150名特聘教授、50名講座教授;特聘教授聘期為5年,講座教授聘期為3年。


龍騰,男,1968年1月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
所在學科是信息與通信工程,主要研究方向為實時信息處理、雷達系統(tǒng)、航天遙感、衛(wèi)星導航等。承擔973計劃項目,863計劃項目,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2項。研究成果獲得國家技術(shù)發(fā)明獎二等獎1 項、國防和軍隊科技成果一等獎2 項(1 項排名第1)、二等獎5項(2 項排名第1)、三等獎1項,在國內(nèi)外重要學術(shù)刊物上發(fā)表學術(shù)論文200余篇,其中被SCI和EI收錄120余篇,獲得授權(quán)發(fā)明專利29 項,出版學術(shù)著作2本。
目前,擔任國家安全重大基礎(chǔ)研究(973項目)某項目技術(shù)首席、國家863 項目首席專家、某武器系統(tǒng)副總設(shè)計師、總裝備部XXXX專業(yè)組特邀專家、總裝備部XXXX專業(yè)組專家、北京電子學會雷達專業(yè)委員會主任、中國電子學會信號處理分會副理事長、英國工程技術(shù)學會會士(IET Fellow)、IET2009國際雷達會議主席,《IET Radar Sonar & Navigation》編委,《電子學報》編委,《信號處理》副主編。
2007年任教育部“創(chuàng)新團隊發(fā)展計劃”帶頭人,2009年受聘“國家安全重大基礎(chǔ)研究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2012年獲得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資助。

姚裕貴,男,1971年3月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
所在學科是物理學,研究方向為計算物理和凝聚態(tài)理論,特別關(guān)注真實材料的貝里相位效應,發(fā)展了計算反常輸運物理量和任意體系拓撲不變量Z2的第一性原理方法。承擔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國家基金面上項目、科技部973計劃/量子調(diào)控多項。研究成果在SCI收錄的雜志上發(fā)表研究論文60余篇,其中含16篇Phy. Rev. Lett.,1篇Nat. Mater.,1篇Nano Lett., 2篇ACS Nano,在反常輸運、硅烯、石墨烯、拓撲絕緣體等領(lǐng)域的研究成果獲得了國內(nèi)外同行的廣泛關(guān)注, 論文總引用2000余次,有4篇論文單篇引用超過100次,13篇論文單篇引用超過50次,H-index=24,并曾在美國APS年會等國際會議多次作邀請報告。
擔任中國計算物理學會理事、中國物理學會凝聚態(tài)計算專業(yè)委員會委員,Int. J. Mod. Phys. B,Mod. Phys. Lett. B國際SCI期刊編委,Phys. Rev. Lett.、Nature子刊、Adv. Mater.等國際頂級期刊審稿人。
2011年獲得“中國科學院杰出科技成就獎”(拓撲絕緣體研究集體獎項-主要完成者之一),2012年獲得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

肖益民,男,1963年9月出生,博士,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教授。
主要從事隨機過程,隨機場(特別是Levy過程,高斯場)及隨機偏微分方程解的幾何性質(zhì)和位勢理論等方面的研究。在下列幾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研究成果:(1)運用分形幾何的工具,對高斯隨機場及一般具有無窮可分分布的隨機場的樣本軌道性質(zhì)進行刻劃。特別是運用“強局部不確定性”對高斯場的局部時理論,精確連續(xù)模及分形測度函數(shù)等方面進行研究,其方法已被用于研究隨機偏微分方程解的性質(zhì)。(2)在隨機場的位勢理論方面,與Utah大學的Davar Khoshnevisan教授合作,發(fā)展了可加Levy過程和Brown單的位勢理論,建立了各種“擊中”概率與“解析容度”之間的對應關(guān)系. 該理論不僅是隨機場理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而且為研究通常馬氏過程,特別是為Levy過程樣本軌道性質(zhì)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3)在Levy過程的樣本軌道研究方面,與Davar Khoshnevisan教授合作,運用可加隨機場的位勢理論,解決了一系列關(guān)于Levy過程自1969年以來遺留下來的、由著名概率論學家W.E.Pruitt(1969)、J.-P. Kahane(1983)和Jean Bertoin(1999)等人提出的公開問題,其中包括一般Levy過程的象集的Hausdorff維數(shù)的計算公式,Levy過程在一般緊集上相交性的判別法及再生集合相交性的判別法。
近五年共發(fā)表45篇期刊論文,多數(shù)刊登在Annals of Prob
ability, Probability Theory and Related Fields等國際一流期刊。曾在數(shù)十種主要國際會議上做大會專題發(fā)言。多年連續(xù)主持美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多項,擔任SCI雜志《Statistics and Probability Letters》共同主編,同時還是許多國際一流數(shù)學雜志的審稿人,如《Annals of Probability》,《Annals of Applied Probability》,《Transactions of the AMS》, 《Probability Theory and Related Fields》, 《Journal of London Mathematical Society》等。由于在隨機場理論方面做出了重要的學術(shù)貢獻,于2011年當選為Fellow of the Institute of Mathematical Statis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