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中文字幕不卡在线-国产美女口爆吞精视频-成人亚洲av午夜精品-不卡av网址在线观看

【太行日報】從北理工走出的航天戰(zhàn)略專家——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戰(zhàn)略規(guī)劃室主任張偉


 

原文標題:從晉城走出的航天戰(zhàn)略專家
——本報獨家專訪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戰(zhàn)略規(guī)劃室主任張偉

原文鏈接:http://www.jcnews.com.cn/txrbsszb/thrbwb/page_8/201609/t20160919_141569.html

《太行日報·晚報版》 (2016年09月19日 8版)

 太行日報記者李芳

  中秋佳節(jié),月圓之夜,天宮二號成功飛天,令世人矚目。這是我國首個真正意義上的空間實驗室。然而,鮮為人知的是,在天宮二號的科研團隊中,有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是咱晉城高平人,他就是中科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戰(zhàn)略規(guī)劃室主任張偉。日前,本報記者對張偉進行了獨家專訪。

  天宮二號發(fā)射的當天,張偉應邀走進騰訊視頻直播間,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對天宮飛天的使命進行了解讀。當天,全國1800萬觀眾收看了騰訊網絡直播,直播結束后短短一天時間,張偉解讀未來空間站的一段視頻,點擊率逼近百萬,張偉也因此成了“明星專家”。

  與張偉同時走進騰訊直播間的都是重量級的人物,包括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載人航天專家石泳,著名科幻作家王晉康,國家一級演員林永健。張偉和石泳為網友們帶來有關載人航天工程“通俗易懂的科普”,讓科學變得不再神秘。

  平日里不善言辭的張偉,一提到載人航天工程就侃侃而談:航天員在太空怎么洗澡?如何在失重環(huán)境下確保骨密度不減?冷原子鐘、伽瑪暴偏振探測、空地量子密鑰分配試驗等未來將怎樣影響百姓生活……張偉通俗的解讀,使這些在國際上都處于尖端科學領域的研究項目揭開了神秘的面紗,變得親切起來,生動起來。也許是對未來更加期待吧,張偉在節(jié)目中通過VR虛擬展館對網友介紹我國未來載人空間站的任務規(guī)劃的一段視頻受到網友熱捧,短短一天時間點擊率逼近百萬。

  “我認為視頻點擊率這么高,不是說明我講得好,而是說明公眾對我國未來的載人航天事業(yè)非常感興趣,對我國綜合國力的提高,由航天大國向航天強國的轉變抱有積極的希望。”張偉一如既往地謙虛,他說,由于日常工作太忙,上節(jié)目前沒有充足的時間準備,主要是現場發(fā)揮。網友對載人航天工程的熱情超出了他的預料,這也成為了他們前行的動力。

  網絡直播解讀天宮,視頻點擊率近百萬

  在人們的心目中,科學家都是兩鬢斑白,滿頭銀發(fā),事實并非如此。張偉所在的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是一個年輕的團隊,平均年齡只有34歲。這些年輕的科研工作者勇于創(chuàng)新、肯吃苦、肯奉獻,常年加班加點工作,卻毫無怨言。

  作為戰(zhàn)略規(guī)劃室主任,張偉的主要工作是空間科學項目的規(guī)劃與遴選,他曾參與天宮二號總體研制、集成測試、應用任務論證等工作,長期從事載人航天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工作,參與國家空間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的制定、載人航天中長期發(fā)展規(guī)劃論證、國家航天強國建設戰(zhàn)略研究、我國空間開發(fā)戰(zhàn)略研究等。此外,張偉和他的團隊還進行空間應用新概念新技術的預先研究。

  張偉告訴記者,科學研究只有默默無聞地奉獻,并沒有什么驚天動地的故事。對他來說,最難的就是動員國內的頂級科學家來參與載人航天空間研究了。

  張偉和他的團隊目前正在進行未來空間站工程空間應用任務規(guī)劃論證工作。他們已組織國內60多位院士,數百位一流專家學者開展了載人空間站空間應用任務的規(guī)劃論證,面向全國征集了500多個項目,經過專家評審遴選出數十項體現國際前沿和戰(zhàn)略高技術方向的首批空間應用項目。張偉透露,相比天宮二號的14項實驗任務,未來的空間站承擔的任務要多得多,預計最終將達上百項。

  團隊平均年齡34歲,他們是太空實驗的大管家

  電影《地心引力》中的一幕,相信大家都記憶深刻:美國宇航員在中國太空站的幫助下,順利返回地球,那一排排寫著中文的按鈕讓人熱血沸騰,而這即將成為現實。

  張偉介紹,2018年——2022年,我國將依次發(fā)射載人空間站核心艙、實驗艙I和實驗艙II及光學艙,開展大規(guī)模的空間科學研究與應用??臻g站將成為我國空間科學研究和新技術試驗的重要基地,在軌運營10年以上。到2024年,有望成為全世界唯一在軌運行的空間站。

  載人航天事業(yè)并非神秘莫測、高不可攀,而是與大眾的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張偉舉例說,比如,天宮二號上安排了三個進行地球觀測的設備,持續(xù)進行海洋、大氣和環(huán)境的監(jiān)測,會為地面氣象預報提供數據,提供自然災害的預警,提高應急響應速度。天宮二號上安排的高精度冷原子鐘,未來可為導航定位系統(tǒng)提供高精度時間頻率基準信號(3000萬年誤差小于1秒),有效提升導航定位系統(tǒng)的精度,這些都與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

  張偉指出,未來中國的載人空間站發(fā)射后,有望產出一大批國際前沿的重大科學成果,突破一批戰(zhàn)略性核心關鍵技術,獲得無法估量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例如,開展國際前沿的量子調控與光傳輸研究將有力促進世界量子通信技術的發(fā)展,甚至引發(fā)通信革命。

  空間科學研究的應用前景十分廣闊。張偉介紹說,比如空間生物學研究應用方面,可以為培育優(yōu)良物種、探索疾病機理、研發(fā)生物藥物、改進人類健康而服務;微重力流體與燃燒研究應用方面,可以促進新型清潔能源開發(fā)、改善地球環(huán)境;空間材料研究應用方面,開展空間材料加工、先進材料制備等研究,探索和揭示材料物理和化學過程規(guī)律,可以改進地面材料加工與生產工藝,研發(fā)與生產先進材料,推動工業(yè)技術進步。

  “大家可能不知道,日常生活中的方便面、耐克鞋氣墊都是從航天員的食物和穿戴用品中民用化而研制出來的,而先進超聲診斷與遠程醫(yī)療技術等更是空間研究給人類帶來的福音,國際空間站開發(fā)的靶向藥物輸送技術已經用于乳腺癌治療臨床試驗,預計將獲得廣泛應用?!睆垈ケ硎荆翱茖W發(fā)展、技術進步歸根到底是為了服務國家、造福民眾?!?/p>

  在很多人看來,科普是枯燥的、乏味的,由于缺少發(fā)聲渠道,擔憂被媒體曲解等,許多科研工作者鮮少參加科普活動,但張偉卻樂此不疲。

  為什么要利用載人航天開展空間科學應用活動?我們在空間開展哪些空間科學和應用活動?我們要發(fā)展哪些技術,如何把這些技術和成果轉移轉化從而造福人民?今年4月24日是首個“中國航天日”,當天,在中科院組織的系列科普活動中,首都多所學校的學生走進空間應用中心,張偉就學生們關心的問題進行了繪聲繪色的講解,激發(fā)了青少年對載人航天和空間科學的濃厚興趣。

  這只是張偉參加科普活動的一個縮影。他長期面向大、中、小學生開展空間科學研究與應用方面的科普教育講座,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用不同的方式去講解,他推廣的“賣萌”式科普受到了廣大青少年的追捧和喜愛。

  比如在給小學生講解人體在太空中會發(fā)生骨流失的現象時,就打比方說“成骨細胞和破骨細胞的平衡就好比蓋房子的同時也在拆房子,但在太空中拆比蓋要快”,孩子們很輕松地理解了深奧的道理。

  近期,張偉和他的團隊又推出了國內首部航天“微視頻”——《太空實驗大管家》,這是一集3分鐘的黑白手繪短視頻,讓人們了解太空實驗活動是如何進行的。張偉表示,利用新媒體平臺進行科普,這也是科普推廣的一項突破和創(chuàng)新,科普宣傳也可以是既“萌”又有趣的。

  推出國內首部航天“微視頻”,“賣萌”式科普受歡迎

  空間科學實驗并不遙遠,正在悄然改變大眾生活

  很多70后小時候的夢想是當一位“科學家”,張偉也不例外。在高平唐安絲廠的操場上,他曾無數次地仰望星空,因為那兒有他的夢想。

  正是在童年夢想的激發(fā)下,張偉在求學過程中一直刻苦努力,希望未來成為一位偉大的科學家,能夠站在科學技術的最前沿。

  機遇只青睞有準備的人。

  2012年,獲得博士學位并在北京理工大學任教八年后,一次偶然的機會,張偉接觸到載人航天事業(yè),他發(fā)現,這個事業(yè)代表著國家科技的最高水平,對國家科技的發(fā)展至關重要。“這不就是我一直在尋找的事業(yè)嘛,能為國家的重大工程嘔心瀝血、貢獻力量太有意義了!”張偉沒有猶豫,一頭扎進中科院的大門,在浩如星海的科學殿堂里孜孜不倦地游弋著,鉆研著,“苦并快樂著”。

  張偉出生在高平唐安絲廠一個普普通通的工人之家,父母對工作的認真態(tài)度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家鄉(xiāng)人民勤勞、淳樸、誠實的品質感染著他,他說,“是這片黃土地賦予了我做人的品質”,讓他無論做什么工作,都努力做到最好、追求完美。

  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張偉的業(yè)余時間幾乎全部用來學習新的科學理論(如量子物理理論)、顛覆性創(chuàng)新的技術(如人工智能技術、基因編輯技術)相關的書籍。同時,為了加強對科學和技術發(fā)展規(guī)律的準確判斷和分析,他還認真鉆研哲學、方法論等人文科學。為了做好科學普及工作,還要閱讀很多世界著名的科普書籍,如G·伽莫夫著的《從一到無窮大》。當記者問及有什么業(yè)余愛好時,張偉坦稱,因工作繁忙,幾乎每天晚上都要加班工作和學習,因此“除了讀書,已無法保留其它任何愛好”。

  對事業(yè)的專注,全身心地投入,讓他與自己的夢想在無限地接近著。

  “當你做出重大科研成果時獲得的巨大成就感,其它任何快樂都無法替代?!碧峒爱斚氯藗儫嶙h的有關科學家與明星收入差距巨大的話題時,張偉的回答出乎記者的意料:“我覺得不必去將明星的收入與科學家的收入進行對比,行業(yè)不同,衡量標準也不同,科學家做科研工作是基于興趣,最重要的是工作中得到很多的快樂?!睆垈フf,個人的價值能夠在工作中得到體現,能夠得到大家的尊敬,這是科研工作者的優(yōu)勢。任何事情只要全身心地付出,做事做到極致,做到頂尖,自然會得到回報。

  這樣甘于奉獻、甘于寂寞的胸懷,怎能不讓人肅然起敬?

  1993年高平一中畢業(yè)后,張偉考入太原理工大學自動化專業(yè)學習。在本科期間,學習成績一直保持名列前茅,并積極參加學生社團活動,如演講比賽和卡拉OK大賽,曾任系學生會科技部部長,畢業(yè)時獲得“艱苦奮斗、勤奮學習”十佳標兵稱號。

  1997年,張偉考入北京理工大學自動控制專業(yè)攻讀研究生,1999年獲得提前攻讀博士生機會,師從著名飛行器制導專家祁載康教授攻讀飛行器設計專業(yè)博士生。導師的言傳身教,對他產生了深厚的影響,更加堅定了他的理想。

  2003年6月取得博士學位后,張偉留在北京理工大學信息與電子學院任教,從事毫米波雷達系統(tǒng)相關的研究工作,工作期間發(fā)表學術論文20余篇,獲國防科技進步獎一項。研制的雷達導引頭測試系統(tǒng)至今仍在兵器某所服役。

  2010年11月——2011年11月,張偉獲國家留學基金支持,公派到英國伯明翰大學訪問學習一年,與國外導師合作開展了先進汽車電子相關的研究工作,獲得項目資助方路虎公司的高度贊譽。

  2012年加入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開始了載人航天事業(yè)之路。

  “做事做到極致,一定會得到回報”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