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梁日報】“貼心”才會鑄“鐵心”——北京理工大駐方山橋溝村定點扶貧工作紀事
發(fā)布日期:2016-05-25 供稿:呂梁日報 編輯:趙琳 審核:王征 閱讀次數(shù):
原文鏈接:http://epaper.sxllnews.cn/llrb/20160520/index.htm
□□李乃全
“誠能感人,至誠可以勝天”。北京理工大學組織部年僅28歲的干部劉淵,于今年二月進駐方山縣峪口鎮(zhèn)橋溝定點扶貧任村第一書記。從一名習慣機關工作的干部迅速融入村發(fā)展致富的行列,從和諧干部關系,制定各種發(fā)展規(guī)劃,改善村級基礎設施,化解村民糾紛矛盾,活躍群眾文化生活等一件件實事做起,贏得了群眾的普遍認可和贊譽。5月11日,該縣政府縣長李溢濤、副縣長劉博聯(lián)帶著縣直八個部門和峪口鎮(zhèn)主要負責人在該村召開了扶貧工作現(xiàn)場會,并隨后進行了考察調研,還將其高處著眼、細處發(fā)力的幫扶經驗做法在全縣推廣。
駐村幫扶進入角色不足四個月時間,卻撲下身子、耐住性子嚴實干事,念好“第一書記”的扶貧經,用實際的成效亮相,釋放出的是堅持“造血”促發(fā)展,催生發(fā)展增長點的正能量。
鏡頭之一:走訪農戶,抓好黨建。駐村后,為盡快適應環(huán)境,融入村里工作,身為“第一書記”的劉淵勤學好問,與村干部溝通處人干事方法,與村民交談了解村情民意,熟悉掌握農村工作運行規(guī)律和與群眾打交道技巧,真心實意貼近群眾,讓大家信得過這位“當家人”。
駐村以后,劉淵開展的第一項工作便是抓村支部建設。他認為,健全的制度是農村黨建工作順利開展的根本保證。為此,他幫助村黨支部完善黨建硬件軟件資料,建立健全各項規(guī)章制度,充分發(fā)揮村廣播室作用宣傳各項政策方針、法律法規(guī),利用《呂梁日報》《今日方山》等報刊提高黨員干部素質,規(guī)范召開“三會一課”,并按照“有人管事、有章理事、有處議事”的“三有”標準,加強黨組織凝聚力。在全國上下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之際,他不僅制定了方案、學習計劃,聽取意見建議,還積極組織村“兩委”干部及全村黨員座談討論交流體會,使村“兩委”班子比以前更加團結互補、和諧相處。
鏡頭之二:因地制宜,精準施策。貧困村之所以落后,貧困農戶之所以貧困,原因是多方面的,要想在短時間里從根本上改變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駐村幫扶干部深知,既要為37戶幫扶對象確定脫貧的短期計劃,又要為全村謀劃長遠發(fā)展規(guī)劃,是幫扶工作長期融入當?shù)亟洕蜕鐣l(fā)展之中。如在幫助發(fā)展經濟上,既要用好、用準、各種扶貧資金,上一批短、平、快項目,盡快致富一方群眾,又要幫助村民選準潛力大、后勁強、前景好的發(fā)展路子,注重規(guī)模效益和長遠效益,推動可持續(xù)發(fā)展。他們針對全村人均耕地不足兩畝,改善擴大耕地,帶動貧困戶增收是燃眉之急。村集體計劃將村溝道的100畝荒地改造成可耕地,使荒山變良田。同時將未使用的170畝耕地建成高標準農田。在平整土地的同時新建田間路2公里,新增耕地,按照市場價格承包給有勞動能力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引導種植無毒馬鈴薯或蘆筍等高附加值經濟作物,并為貧困戶提供技術、管理、銷售等方面支持,僅此一項可帶動30人脫貧。時下高標準農田建設一期所需經費50萬元已納入縣整村推進項目解決。
鏡頭之三:揚長避短,抱團發(fā)展。一方水土難養(yǎng)一方人,盡管各級領導年年給錢、送物、供良種,種下的莊稼增收入卻徘徊不前。讓村干部更加“沮喪”的是,這種“要我脫貧”“漫灌”式扶貧,使得不少村民缺乏謀事創(chuàng)業(yè)熱情。尤其是村里原有的蔬菜大棚老化簡陋,不利于保溫,加上菜農單打獨斗,觀念守舊,科技含量低,導致等,靠,要思想嚴重?!爱敽谩谝粫洝荒芨粞ドΠW,而要傾情投入,要把橋溝村當做自己的‘第二故鄉(xiāng)’,不能坐在村里等群眾,需主動找群眾‘開良方’?!眲Y心里盤算著思考著,決不能照機關工作套路,便相根村干部走家串戶求“解?!薄熬珳史鲐毿袆硬皇且魂囷L,不得走形式,而是一項長期的系統(tǒng)工程?!边@是他常對班子成員說的話。于是,他們給幫扶對象講當前的發(fā)展形勢,扭轉貧困戶的思想桎梏,鼓勵他們發(fā)展長效富民增收產業(yè),并針對貧困農戶的具體需求“按號入座”、“量身定制”幫扶措施,而且在政策允許的范圍內讓他們盡可能地享受惠農政策。依據村蔬菜產業(yè)傳統(tǒng)優(yōu)勢,現(xiàn)已建立北理工方山縣橋溝綠色蔬菜產業(yè)合作社,注冊資本100萬元,北京理工大學投入50萬元,當?shù)卣度胙a貼資金30萬元,截至4月底,該村10戶農民已簽署協(xié)議加入,在原有土地、老舊大棚入股的基礎上,每戶自籌2萬元,合計20萬元,建成現(xiàn)代化標準大棚10個,實現(xiàn)總收入30萬元,使貧困戶在自家門前掙起了穩(wěn)定收入。合作社的建立和發(fā)展解決了貧困戶干不了,政府管不了的難題,成為一支永不撤離的扶貧隊伍,貧困戶實現(xiàn)脫貧夢想。
鏡頭之四:發(fā)揮優(yōu)勢,激活內力。脫貧致富,幫扶是外力,自身內力是關鍵。駐村干部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精準扶貧理念,充分發(fā)揮村民主體作用,創(chuàng)新“治富先治愚,扶貧先扶智”的培訓機制,圍繞大棚蔬菜、勞務、種養(yǎng)殖等內容開展培訓。與此同時,他們發(fā)揮北京理工大人才與智力優(yōu)勢積極推進教育扶貧,加強方山縣中小學生的思想教育、專業(yè)教育、課外教育,在橋溝村建設北京理工大方山縣暑期學校。建成后,每年可承受學校師生100人次到村,開展各種教育2000學時以上,惠及當?shù)剞r村中小學生達千余人次。從今年起,北京理工大通過社會實踐的形式選派師生到暑期學校支教,選派師生的相關費用由校方每年投入10萬元。特別是橋溝村原有寄宿制學校已關停6年,現(xiàn)經多方協(xié)調,由縣政府投資30萬元,按照設計與藝術學院提供的方案對學校舊址進門翻修改造,并于7月底完成。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解凍三尺非一日之暖。貧困村要實現(xiàn)脫貧致富奔小康不是一兩天就能解決的問題,而是一個艱難而持久的過程。相信,有了這樣工作以來的不懈努力和創(chuàng)新指導,橋溝村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
分享到: